希望把好经验引入非洲(我眼中的中国)
来源:人民网
类型:转载
我来自加纳。过去两年时间,我一直在中国攻读研究生。这期间,我走过了中国很多地方,最惊讶的莫过于如此高速发展的国家同时还能拥有这样秀丽纯净的山川河流。
今年1月,我跟随老师同学们一起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在柳州市融安县,融江穿城而过,清澈的江水和两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着我。了解后我得知,通过开展河道整治、生态治理等工作,融江融安县城段地表水水质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79.86%。在与当地民众交流时,他们流露出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令人羡慕不已。
近年来,中国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理念与联合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许多创新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例如,在调研过程中,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当地推行的“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落实对水质和环境保护的问责制。非洲的河流治理问题也十分复杂,我希望这一制度能引入非洲。再如,中国率先开发的低成本太阳能滤水设备,也有助于改善非洲干旱地区的用水条件;中国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方式防止环境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为非洲乃至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当前,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根基。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干净的饮用水,有36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面临着供水不足的情况。这些全球性挑战对非洲的影响最为深远——非洲很大一部分人口都依靠农业和自然资源谋生。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两山”理念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有效的环境治理,不仅能够实现生态保护,还能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数亿人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生态旅游在中国日渐流行,2024年中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为经济增长贡献数百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不断增长。
当然,每个国家、地区的现实情况都有所不同,非洲国家也必须认识到在发展模式和治理能力等方面与中国存在差异,中国为长江流域量身定制的治理方案不可能直接复制到解决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或非洲之角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上。我看到,在国家政策制度和法律保障下,中国各地践行“两山”理念也都有不同的路径,“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选择。
站在融江岸边,我不仅看到了中国的成功故事,也看到了全球环境治理的更多可能性。这是一道长期繁荣还是短期利益的选择题,答案也显而易见。无论哪个国家,绿水青山都应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产,值得我们全力守护。中国的经验不仅为非洲国家打开了思路,也为全世界提供有益参考。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30日 18 版)
|
旅行社在线
推荐文章
|